關顧身心靈:健康不僅僅代表無病無痛

關顧身心靈:健康不僅僅代表無病無痛

甚麼是健康?不少人認為,沒有生病、殘疾,就算是健康了,但實際情況可能要複雜得多。

你最近一週的健康狀況如何?花點時間填寫《身心靈健康量表》,快速的自我檢查一下吧!

你覺得精力充沛嗎?你能有效地管理情緒嗎?你能感受到自己是社區的一份子嗎?這些都屬於身心靈健康的不同層面,且不限於「無病無痛」的單一標準。

健康並非一個二元對立的概念

「健康」和「殘疾或疾病」並不處於對立面,而是兩個獨立的向度。意味著,一個診斷為患病或殘疾的人,同時也可以是健康的。相反,沒有被診斷為患病或殘疾的人,也可以因健康欠佳而受到困擾。

健康涵蓋的遠不限於有沒有患病、殘疾或心理健康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健康由身體、心理和社交三大層面構成。為了更有效地促進身心靈健康,一些學者建議以個人內在 (Intrapersonal) 和超個人 (Transpersonal) 兩方面出發,更全面地看待健康。

個人內在健康 (Intrapersonal Well-being):你如何看待並與自己相處?

以下是個人內在健康的一些關鍵元素:

  • 身體健康和活力:身體層面感覺健康、充滿活力。
  • 情緒健康:感受到正面情緒,如喜悅、滿足、感恩和幸福等。
  • 自我接納:正面看待自己,承認並接受自己的長短處。
  • 情緒調節:透過有建設性的方式管理焦慮、憤怒或悲傷等情緒。
  • 使命感:懷有清晰目標和動力,追尋人生的意義和方向。
  • 個人成長:感覺自己能不斷進步、成長,樂於接受新的體驗。

超個人健康 (Transpersonal Well-being):你與其他人和事有甚麼關係?

構成超個人健康的主要元素包括:

  • 聯繫感:感覺自己是社區和社會的一分子,被他們接納。
  • 培養有意義的關係:與他人建立溫暖、互信的關係;擁有同理心、能關懷、亦能與他人連結;且這些深厚連結往往建立於道德、社會公義、文化和精神層面之上。
  • 為更大的利益作出貢獻:相信自己的行為和社會角色是有價值的,並會產生正面影響。
  • 愛護環境:愛護自然環境及其他生物。
  • 超越個人追求:在精神層面上,與超越人性的事物建立聯繫,例如:宇宙能量、「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 或信仰。

提升身心靈健康的小貼士

採取以下具體策略,你可以從各方面促進身心靈健康,讓你的大學生活更有滿足感和意義。

個人內在健康

  • 把健康放在第一位:定期運動、充足睡眠、均衡飲食,並養成健康習慣,滋養身心。從明天起,以一份營養均衡的早餐開展你的一天吧!
  • 培養正面思維並接納自己:在忙碌的一天中騰出時間感恩和關懷自己 (Self-compassion) ,做些令你感到愉快的活動,例如試著在日記上寫下自己的長處和成就。
  • 管理情緒培養察覺和調節情緒的技巧,例如:認知重構 (cognitive reappraisal)、靜觀和放鬆;如有需要,可向信賴的人或心理健康專業人士尋求支援。
  • 發掘使命感:反思自己重視的價值觀,如發揮影響力、創意、個人成長、公義等,並尋找實踐這些核心價值的機會。
  • 培養個人成長:採取成長心態 (growth mindset),相信自己的能力能通過努力、學習、還有堅持不懈來提高;深入反思你的核心價值,制定與價值一致的行爲目標。

超個人健康

  • 擴大社交圈子:花心思維繫舊有關係的同時,亦可主動建立新友誼,主動了解同學、與教職員交流,或是與室友互動。也可以參與義工活動或加入有興趣的學生組織。
  • 培養有效社交培養同理心並積極傾聽 (active listening),有助與他人培養深入且真誠的關係。你也可以學習如何提升自己的口語和非口語溝通技巧,讓交流變得更豐富。
  • 為集體利益作出貢獻:思考自己獨特的才能和熱忱能如何對別人、社會產生正面影響,並參與相關活動。
  • 加深與自然的聯繫:支持環保,加入環保社團,並考慮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實踐可持續發展。
  • 探索精神連結:進行冥想練習,或深入探討靈性或哲學課題,培養與精神及靈性的連結。

在大學裡滋養身心靈

健康不僅代表沒有疾病或殘疾,它是一個多維的概念,涵蓋身體、心理、社交及靈性等範疇。從今天起以自己的身心靈健康為首要考慮,定能促進個人成長,提高抗逆力!最後,請善用香港中文大學學生事務處心理健康及輔導中心所提供的心理健康活動及資源,讓你不僅在大學裡,更能為未來的發展和成長做好準備!

參考資料

Sham, W.W.L., Yeung, G.T.Y., Mak, W.W.S., & Powell, C.Y.M. (2021). Comprehensive well-being 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among Chinese in recovery of mental illness in Hong Kong. BMC Psychology, 9, 1-12. https://doi.org/10.1186/s40359-021-00686-4